车轮锻件的模锻工艺过程是一个涉及多道工序的精密成形过程,旨在确保行车轮锻件的机械性能、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。以下是典型的工艺步骤及关键控制点:
1. 原材料准备
材料选择:常用中碳钢或合金钢(如45钢、60钢、40Cr等),需符合成分标准。
下料:锯切或剪切棒料,控制长度公差(通常±1~2mm),端面平整无毛刺。
2. 加热
加热设备:采用中频感应炉或燃气炉,加热温度约1150~1200℃(视材料而定)。
温度控制:需均匀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,避免过烧或脱碳,红外测温仪实时监控。
3. 制坯(预锻)
镦粗:去除氧化皮并初步分配金属,形成饼状坯料。
预锻模:通过预锻模初步成形轮毂、轮辋等特征,减少终锻变形量,延长模具寿命。
4. 终锻成形
模具设计:上下模闭合形成型腔,关键部位(如轮辐、轮缘)需精确填充。
工艺参数:
压力:800~1000吨液压机或锻锤。
打击次数:2~3次(锻锤)或一次压制成形(液压机)。
飞边控制:合理设计飞边槽以促进金属流动,后续需切除。
5. 切边冲孔
热切/冷切:
热切(终锻后立即进行,约800℃以上)省力但需快速操作。
冷切(室温)精度更高,但需更大吨位设备。
冲孔:同步或分步冲出轮毂中心孔。
6. 校正与精整
热校正:针对变形较大的锻件,利用余温加压整形。
冷精压:提高关键尺寸精度(如轮毂内径、端面平行度)。
7. 热处理
正火/调质:细化晶粒、均匀组织(正火),或提高强度(淬火+回火)。
控制要点:避免淬火裂纹,回火后硬度需符合标准(如HB220~280)。
8. 表面处理与检测
清理:喷丸或酸洗去除氧化皮。
检测:
超声波探伤(内部缺陷)。
尺寸检验(轮缘厚度、径向跳动等)。
力学性能测试(拉伸、冲击试验)。
关键工艺控制点
温度管理:终锻温度不低于850℃,防止混晶。
模具润滑:石墨水基润滑剂减少摩擦,延长模具寿命。
飞边优化:过小导致填充不足,过大浪费材料。
组织均匀性:避免锻造折叠、流线中断。
常见缺陷与对策
充不满:提高预锻精度或增加终锻压力。
折叠:优化坯料形状或模具圆角。
裂纹:控制冷却速度或调整热处理工艺。
通过严格管控各环节,可生产出高强度、耐疲劳的行车轮锻件,适用于轨道交通、重型机械等领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