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工车轮锻件(通常是卡车、客车等重型车辆的轮毂)时的回火均温,是决定行车轮锻件最终力学性能、残余应力状态和使用安全性的关键工序。
下面我将从目的、过程、控制要点和常见问题四个方面,详细解释这一过程。
1. 回火均温的目的
回火是在车轮锻件淬火之后进行的工序。淬火后,锻件获得高硬度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内应力和脆性。回火的主要目的就是:
消除内应力:降低或消除淬火产生的巨大内应力,防止变形和开裂。
稳定组织与尺寸:使不稳定的淬火组织(如马氏体)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(如回火索氏体),从而稳定零件的尺寸。
调整力学性能:通过控制回火温度和时间,获得强度、硬度和韧性(塑性)的最佳配合,满足车轮的使用要求。
而 “均温” 是实现上述目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。如果温度都不均匀,所有目标都无法实现。
2. 回火均温的过程详解
“均温”指的是车轮锻件在回火炉内,其整体(从表面到心部)都达到并稳定在设定的回火工艺温度。这个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:
加热阶段 (Heating Phase)
淬火后的车轮被送入回火炉(通常是台车式电阻炉或燃气炉)。
炉子以设定的升温速度开始加热。升温速度不宜过快,否则会因表面和心部温差过大产生新的热应力,可能导致工件变形甚至开裂(虽然风险比淬火小,但仍需注意)。
此时,车轮表面温度迅速升高,而心部温度滞后。
均温阶段 (Soaking / Equalizing Phase) - 核心环节
当炉膛温度达到设定的回火温度(例如:车轮钢常用回火温度在450°C - 650°C之间)并进入保温状态后,均温阶段正式开始。
热量持续从表面向心部传导,车轮内外温差逐渐缩小。
仪表显示的温度是炉膛气氛温度或工件表面温度,并非心部温度。 必须给予足够的时间让热量传递到整个工件。
这个阶段的结束,理论上是指车轮锻件心部温度也达到回火温度的时刻。在实际生产中,通常用保温时间来保证均温。
保温阶段 (Holding Phase)
当工件整体达到回火温度后,需要在此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,这就是保温。
保温的目的是为了完成金属内部的显微组织转变,让应力充分消除,性能变得均匀一致。
保温时间从均温结束时开始计算。保温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钢种、工件有效厚度(或摆放方式)以及性能要求。
简单来说:均温是让工件“热透”的过程,保温是让工件“发生转变”的过程。
3. 回火均温的控制要点与影响因素
要保证回火均温效果,必须严格控制以下因素:
影响因素 | 控制要点与说明 |
回火温度 | 根据车轮材质(如35Mn、40Mn2、38MnSiVS5等)和要求的硬度值精确设定。温度是影响性能的首要因素。 |
保温时间 | 这是确保均温的关键参数。 时间计算通常基于工件的有效厚度。公式一般为:时间 = 系数 × 有效厚度 (mm)。系数根据炉型不同而变化(例如:空气炉通常为1.5 - 2.0 分钟/毫米)。对于堆叠装载的车轮,要按堆叠总高度来计算。时间不足会导致心部性能不合格。 |
炉温均匀性 | 回火炉内的各点温度必须均匀(通常要求±10°C以内)。炉子需定期进行温场均匀性测试(TUS),确保任何位置的工件都能被均匀加热。 |
工件装载方式 | 车轮在炉内的摆放应有间隔,保证热空气能充分循环对流。堆叠过密、过重会导致热量难以传入内部,造成均温困难。 |
炉气循环 | 带有强力循环风扇的回火炉,可以通过强制对流打破工件表面的气膜边界层,极大提高热交换效率,缩短均温时间,并提高均匀性。 |
4. 均温不足的后果
如果回火均温没有做好,将会导致一系列质量问题:
性能不均:工件表面和心部硬度、强度差异大。心部可能因回火不足而残留过多脆性。
应力消除不彻底:心部残余应力仍然较高,在后续机械加工或使用过程中,应力重新分布,导致变形甚至开裂。
组织不稳定:不稳定的组织在后续使用中可能会发生转变,导致尺寸变化,影响车轮的动平衡和安全性。
潜在安全隐患:对于承受重载和交变应力的车轮来说,任何性能不均或残余应力都是严重的安全隐患,可能导致行车事故。
总结
加工行车轮锻件时的回火均温,是一个通过精确控制温度、时间和炉内环境,使工件整体达到并稳定在目标回火温度的热处理过程。它是连接淬火和最终性能的桥梁,是确保大批量生产的车轮锻件性能均匀、稳定、可靠的核心保障。 在实际生产中,必须通过严格的工艺纪律、设备维护和过程监控来保证其有效实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