确定锻造温度范围的核心原则是:在避免过热/过烧的前提下,尽可能提高始锻温度以降低变形抗力;在避免冷作硬化和裂纹的前提下,尽可能降低终锻温度以细化晶粒。
以下是确定该范围的系统性方法和步骤:
一、 理论基础:锻造温度范围的组成
始锻温度 (Starting Forging Temperature):开始锻造时坯料的最高允许加热温度。
上限:必须低于材料的过烧温度(通常低于固相线100-200°C)。过烧会导致晶界氧化和熔化,使材料完全报废。
理想值:在不过烧的前提下,尽可能高。高的始锻温度使金属塑性好、变形抗力小,更容易充满模具型腔,节省设备能耗。
终锻温度 (Finishing Forging Temperature):停止锻造时坯料的最低允许温度。
下限:必须高于材料的再结晶温度,以防止加工硬化、内应力过大和产生裂纹。对于碳钢,通常要求在A3线(对于亚共析钢)或A1线(对于过共析钢)以上保持单相奥氏体状态,以拥有最佳的塑性。
理想值:在保证足够塑性和不产生裂纹的前提下,尽可能低。较低的终锻温度可以防止晶粒长大,并通过锻后冷却获得细小的晶粒组织,从而提高行车轮的力学性能(如韧性、强度)。
二、 确定锻造温度范围的具体方法
1. 查表法(最常用、最基础的方法)
对于常见材料,已有成熟的经验数据可供参考。车轮锻件常用材料及其大致的锻造温度范围如下:
材料类别 | 牌号示例 | 始锻温度 (℃) | 终锻温度 (℃) | 主要依据 |
碳素结构钢 | Q235, 45#, 60# | 1150 - 1250 | 750 - 800 | 避免过烧,保证在奥氏体区锻造 |
合金结构钢 | 40Cr, 42CrMo, 35CrMo | 1100 - 1200 | 800 - 850 | 合金元素降低导热性、提高再结晶温度,终锻温度需更高 |
轴承钢 | GCr15 | 1050 - 1100 | 800 - 850 | 碳含量高,过烧温度低;需避免网状碳化物 |
非铁金属 | 铝合金(如6061) | 420 - 480 | 350 - 380 | 温度范围非常窄,严格控制以防过烧 |
铜合金(如黄铜) | 750 - 850 | 650 - 700 |
注意:上述为常见范围,具体数值需根据钢厂提供的材质证明书或相关国家标准(如中国的GB/T 12361《钢质锻件通用技术条件》)进行微调。
2. 计算法(基于相图进行理论估算)
始锻温度: Tstart≈Tsolidus−(50∘C∼150∘C)Tstart≈Tsolidus−(50∘C∼150∘C)
其中 TsolidusTsolidus 是材料的固相线温度。例如,45钢的固相线约为1490°C,故始锻温度约为1490 - 150 ≈ 1340°C,但考虑到生产中的波动,实际安全温度通常设定在1200°C左右。
终锻温度: Tfinish≈Trecrystallization+(50∘C∼100∘C)Tfinish≈Trecrystallization+(50∘C∼100∘C)
钢的再结晶温度约为450°C,但为了确保完全再结晶和单相奥氏体,终锻温度必须远高于此值,通常在相变点(A3或A1)以上50°C左右。
3. 实验法(针对新材料或极高要求产品)
当没有现成数据或要求极度精确时,需要通过实验确定:
热模拟试验:使用Gleeble等热模拟试验机,测量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塑性(断面收缩率、伸长率)和强度(变形抗力)。
金相法:将试样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后淬火,观察金相组织,确定过烧温度和晶粒长大趋势。
锻打试验:在小规模试验中尝试不同的温度区间,锻后检查表面质量和内部金相,以确定最佳范围。
三、 影响锻造温度范围选择的实际因素
在理论基础上,还需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调整:
变形程度:变形量大的工序(如镦粗、预锻),因变形热效应会使温度升高,始锻温度可适当设低一些。变形量小的精整工序,温度降低快,终锻温度可允许稍低。
锻造方式:
自由锻:变形速度慢,散热快,终锻温度应规定得高一些。
模锻(尤其是热模锻):变形速度快,一次成型,温度范围可以控制得更严格,终锻温度可较低,以获得更细晶粒。
坯料状态:铸锭坯料组织缺陷多,始锻温度应取上限以保证塑性;轧坯或锻坯组织较好,温度可取中下限。
设备能力:设备吨位大,可以克服更大的变形抗力,终锻温度可以适当降低;设备吨位小,则需较高温度以减少变形力。
后续热处理:如果锻后直接进行余热淬火或正火,终锻温度必须与热处理工艺相匹配。
四、 锻造车轮的特别注意事项
车轮是关乎安全的关键部件,要求极高:
性能均匀性:必须保证整个车轮(从轮辋、轮辐到轮毂)的晶粒度和力学性能均匀。这就要求锻造温度均匀,终锻温度不能过低,否则边缘地区易冷却过快导致性能不均甚至裂纹。
流线完整性:锻造温度直接影响金属流动。合适的温度能保证金属沿模具型腔完美填充,形成连续、均匀的流线,避免折叠、穿流等缺陷,极大提高车轮的疲劳寿命。
严格控制过热过烧:过热(晶粒粗大)会显著降低车轮的冲击韧性和疲劳强度。一旦过烧,车轮必须报废。
总结与实践步骤
为一个具体的车轮锻件项目确定锻造温度范围,建议遵循以下流程:
确认材料牌号:获取准确的化学成分。
查阅标准/手册:找到该材料推荐的初始锻造温度范围。
咨询材料供应商:获取该批材料的具体性能数据和建议。
考虑工艺和设备:根据实际采用的锻造方式(自由锻、模锻)、设备吨位和变形量进行微调。
试生产与验证:在小批量试生产时,用红外测温仪或热电偶严格监控温度,并对锻件进行金相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,最终确定并固化最优的工艺参数。
总之,锻造温度范围的确定是一个融合了金属学理论、实践经验和技术标准的综合决策过程,对于行车轮锻件这样的重要安全部件,必须予以高度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