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轮锻件的表面清理是锻造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,直接影响到后续加工(如热处理、机加工)的质量以及最终产品的性能。以下是车轮锻件常用的表面清理方法,可以分为初级清理(去除主要氧化皮)和精整清理(获得更佳表面状态)两大类。
一、 初级清理(去除锻后氧化皮和表层缺陷)
这类方法主要用于行车轮锻造后,迅速去除工件表面形成的大量氧化铁皮(氧化皮),并暴露出皮下裂纹、折叠等缺陷。
抛丸清理 (Shot Blasting)
原理: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将金属弹丸(钢丸、铸铁丸、不锈钢丸等)高速抛射到工件表面,通过冲击和摩擦作用去除氧化皮和杂质。
优点:
效率高,适合大批量生产。
清理效果均匀、彻底。
能同时实现表面强化(喷丸强化),提高工件的疲劳强度。
易于自动化,常与锻造生产线联动。
应用:这是车轮锻件最主流、最常用的清理方法。通常使用通过式抛丸机,车轮在辊道上旋转通过抛丸室,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清理。
喷砂清理 (Sand Blasting)
原理:与抛丸类似,但使用的是压缩空气将磨料(石英砂、棕刚玉、玻璃微珠等)高速喷射到工件表面。
优点:
灵活性高,适合清理复杂形状和内孔。
可选择不同磨料以达到清理、毛化或光饰等不同效果。
设备成本相对较低。
缺点:
效率低于抛丸,粉尘大,环保和工人健康要求高。
磨料损耗大,成本较高。
应用:更多用于中小批量生产、局部清理或对表面粗糙度有特殊要求的场合。
酸洗清理 (Pickling)
原理:将工件浸入一定浓度的酸溶液(如硫酸、盐酸)中,通过化学反应溶解去除表面的氧化皮。
优点:
可以清理抛丸难以触及的复杂内腔和深孔。
能完全去除氧化皮,表面清洁度高。
缺点:
环境污染大,废酸处理成本高。
易造成氢脆风险,对高强度车轮锻件需后续进行去氢处理。
对基体金属有轻微腐蚀。
工艺过程控制要求严格。
应用:通常作为抛丸清理的补充,用于清理要求极高的产品,或用于无损检测(如磁粉探伤)前的彻底清理。目前在车轮锻件的大批量生产中已较少使用。
二、 精整清理(去除局部缺陷和提高表面质量)
在初级清理后,为了去除暴露出来的微小缺陷或满足更高的表面质量要求,会采用以下方法。
磨料轮打磨 (Grinding)
原理:使用角磨机、砂轮机等工具,配合砂轮、百叶片、磨盘等磨具,对表面的毛刺、飞边、微小裂纹和折叠等局部缺陷进行手动或机械打磨。
优点:灵活、精准,可针对特定位置进行处理。
缺点:劳动强度大,效率低,对工人技能要求高,容易产生打磨过热或凹坑。
应用:几乎是所有车轮锻件清理的必备工序,用于最终的精整和修磨。
碳弧气刨 (Carbon Arc Gouging)
原理:利用碳棒与工件间产生的电弧高温将金属局部熔化,同时用压缩空气气流将熔化的金属吹除。
优点:效率高,适合快速清除较大的缺陷和多余金属(如冒口残余)。
缺点:热影响区大,会改变局部组织,清理后必须进行打磨以去除热影响层。
应用:主要用于清理锻造过程中产生的较大缺陷,如深层次的裂纹或折叠。
液压清理 (Hydraulic Descaling)
原理:利用超高压水泵产生的高压水(最高可达2500-3000 bar)喷射到高温(约900°C)的锻件表面。氧化皮遇急冷收缩破裂,并被高压水流冲走。
优点:
环保无污染。
效率极高,可在锻造成形后立即在线进行。
避免氧化皮被压入工件表面,提高表面质量。
缺点:设备投资大,主要用于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大型锻造生产线。
应用: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化、自动化的车轮锻造生产线中,作为热态在线除磷的首选方法。
总结与选择
方法 | 主要作用 | 优点 | 缺点 | 适用场景 |
抛丸清理 | 去除氧化皮,表面强化 | 高效、自动化、可强化 | 可能存在清理死角 | 主流方法,大批量生产 |
喷砂清理 | 去除氧化皮,表面处理 | 灵活,适合复杂形状 | 效率低、粉尘大、成本高 | 中小批量、复杂件、精整 |
酸洗清理 | 彻底去除氧化皮 | 清理彻底,无死角 | 污染大、有氢脆风险 | 探伤前处理,或作为补充 |
打磨 | 去除局部缺陷 | 灵活、精准 | 劳动强度大、效率低 | 必备精整工序,局部修磨 |
碳弧气刨 | 清除大缺陷 | 效率高 | 热影响区大 | 清除重大缺陷 |
液压清理 | 热态在线除磷 | 环保、高效、在线作业 | 设备投资大 | 现代化自动化热锻生产线 |
对于行车轮锻件,典型的清理流程是:
锻造 → (热态液压清理) → 抛丸清理 → 检查 → 打磨(精整) → 最终检验
具体方法的选择取决于:
生产批量:大批量首选抛丸,小批量可考虑喷砂。
质量要求:要求越高,组合方法越多(如抛丸+酸洗+打磨)。
环保要求:环保要求高的地区会优先选择抛丸和液压清理,避免酸洗。
成本预算:综合考虑设备投资、运行成本和人工成本。